魯卜哈利沙漠
摘要: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沙漠。呈東西向橫亙于半島南部,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境內(nèi),小部分屬于阿曼、也門和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棒敳饭?,阿拉伯語的本義為“四分之一”。最長1200千米,最寬640千米,面積65萬平方千米,實際約為半島面積(322萬平方千米)的20.2%。地質(zhì)上是一個巨大的構(gòu)造盆地,海拔一般在200米上下,最高673米,最低92米。因過于廣袤,阿拉伯人往往給自己所在的沙漠取以不同的名字,邊緣... [閱讀全文]
摘要: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沙漠。呈東西向橫亙于半島南部,大部分在沙特阿拉伯境內(nèi),小部分屬于阿曼、也門和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棒敳饭?,阿拉伯語的本義為“四分之一”。最長1200千米,最寬640千米,面積65萬平方千米,實際約為半島面積(322萬平方千米)的20.2%。地質(zhì)上是一個巨大的構(gòu)造盆地,海拔一般在200米上下,最高673米,最低92米。因過于廣袤,阿拉伯人往往給自己所在的沙漠取以不同的名字,邊緣... [閱讀全文]
摘要:在阿拉伯語中統(tǒng)稱為wadi,譯作“干河(谷)”。位于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上。范圍廣闊,西近紅海,北接敘利亞沙漠,南臨阿拉伯海和亞丁灣,東和東北逼及波斯灣、阿曼灣和阿拉伯海。地跨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卡塔爾、科威特6國,兼及周邊某些國家(約旦和伊拉克)的部分地區(qū)。面積233萬平方千米,約占阿拉伯半島面積(322萬平方千米)的3/4。地質(zhì)構(gòu)造上可分為兩大部分:西部屬古老的非洲-阿... [閱讀全文]
摘要:敘利亞西南部一個狹長高地。南北長71余千米,中部最寬處約43千米,面積1860平方千米,構(gòu)成敘利亞面積最小省份——庫奈特拉省的大部分。地質(zhì)上屬于火山成因,到處覆蓋著火山噴發(fā)物(玄武巖和凝灰?guī)r)。地形上是敘利亞西南部豪蘭高地的延伸部分;平均海拔500米,自東向西傾斜,東部在500米以上,最高923.9米。向西逐漸下降到200米以下,最西部太巴列湖岸一帶有狹小的湖濱低平原,海拔降至100米以下。多季節(jié)... [閱讀全文]
摘要:中國陜西省下轄地級市、省會城市西安市(英文名:Xi’an City),別名長安、鎬京,位于中國西北部、黃河流域中部關(guān)中平原,介于東經(jīng)107°40′~109°49′,北緯33°42′~34°45′之間,是陜西省轄地級市、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下轄11個區(qū)、2個縣,總面積1010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07.82萬人,西安方言屬于北方官話中原方言關(guān)中片。西... [閱讀全文]
摘要:手工藝品。產(chǎn)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根據(jù)原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布的有關(guān)資料,原產(chǎn)地保護范圍為涇縣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產(chǎn)地特征涇縣位于安徽省南部,東連寧國市,南接旌德縣,西鄰青陽縣,北達南陵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較大,無霜期較長。境內(nèi)水系發(fā)達,水資源豐富,草本植物資源豐富。自然氣候條件適合宣紙的加工制作。歷史人文涇縣制作宣紙最早始于唐代?!杜f唐書》記載,唐朝... [閱讀全文]
摘要:介紹印度尼西亞東北部的島間海。地理坐標為南緯1°,東經(jīng)129°。東界為伊里安島西部、極樂鳥半島的西海岸,西界為哈馬黑拉島。北臨太平洋,西南與馬魯古海相通,南隔米蘇爾島與塞蘭海相鄰。 海域內(nèi)地形復(fù)雜,包括許多獨立的盆地和山脊。北部與太平洋連通的哈馬黑拉海峽較窄(40千米),且海峽寬度隨深度增加不斷變窄;在400米水深處,海底地形已經(jīng)將哈馬黑拉海和太平洋隔開。南部與馬魯古海相連,海峽最大深度... [閱讀全文]
摘要:介紹由撒哈拉沙漠吹向幾內(nèi)亞灣沿岸的干燥大陸信風。“哈馬丹”一詞來自契維語haramata(炎熱)。哈馬丹風攜帶大量粉塵,季節(jié)性地出現(xiàn)在西非幾內(nèi)亞灣沿岸。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哈馬丹風吹向西非幾內(nèi)亞灣沿岸,乍得盆地博德萊凹陷則是提供沙塵的主要源區(qū)。 哈馬丹風的源地是炎熱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心。撒哈拉沙漠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而成為世界上最干燥地區(qū)之一,形成了性質(zhì)干熱的熱帶大陸氣團。... [閱讀全文]
摘要:亞洲中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高山、高原地區(qū)。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昆侖山脈和祁連山脈,南至喜馬拉雅山區(qū)。面積約?500?多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青藏高原是亞洲中部的高原地區(qū),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從地質(zhì)學上看,第三極的形成主要源于喜馬拉雅運動,即青藏高原崛起的構(gòu)造運動,經(jīng)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上升速... [閱讀全文]
摘要:居于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簡稱獨聯(lián)體)和西歐、北歐、南歐的中間、過渡位置的歐洲部分。“中東歐”概念來源于“東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東歐國家成為美蘇對抗的前沿,“東歐”一詞出現(xiàn),并被認為是一個具有“西方意識”的地緣政治概念。20世紀90年代冷戰(zhàn)結(jié)束后,原東歐國家出現(xiàn)了所謂回歸歐洲的進程,以前被稱為“東歐”的國家紛紛拋棄這一稱謂,自稱“中東歐”。范圍從北(愛沙尼亞)到南(阿爾巴尼亞),包括波蘭、捷克、... [閱讀全文]
摘要:簡介喜瑪拉雅—青藏高原地區(qū)。這一地區(qū)冰川面積廣大,孕育眾多河流。約有2.43萬條冰川,冰川面積達3.2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融水量約360億立方米,是除極地冰蓋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孕育了黃河、長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7條亞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稱為“亞洲水塔”。隨著地球變暖,喜馬拉雅地區(qū)興都庫什冰川面積正逐步縮小,預(yù)測至2100年,2/3面積的冰川將消失,這對于全球水資... [閱讀全文]
摘要:簡介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運輸線聯(lián)結(jié)起來的便捷運輸鐵路線。目前已經(jīng)取得公認的亞歐大陸橋包括兩條線路。 第一亞歐大陸橋,即西伯利亞鐵路,共有1條主線和2條支線,主線從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起點經(jīng)西伯利亞鐵路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歐洲各國,最后到荷蘭鹿特丹港。支線一由塔斯克通過滿洲鐵路前往東南,途經(jīng)中國東北三省的哈爾濱和牡丹江,并在海參崴以北的雙城子匯入主線。支線二是蒙古縱貫鐵路,在... [閱讀全文]
摘要:簡介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具體指烏拉爾山以東,阿爾泰山脈—哈薩克斯坦—蒙古國—中國—日本以北,白令海峽以西,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qū)。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千米,占整個亞洲面積的1/3,東西長7000多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海岸線全長近30000千米。 地形以高原臺地和山地為主,主要包括中西伯利亞高原、南西伯利亞山地和遠東山地。西有烏拉爾山,東為遠東山地,南緣為南西伯利亞山地。整... [閱讀全文]
摘要:簡介被試因意識到自身被觀察或被研究而改變自身行為或表現(xiàn)的傾向。反應(yīng)傾向可能出現(xiàn)在任何類型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在自然觀察研究中,被試如果意識到自己正被觀察,將有可能改變原來的自發(fā)行為,從而影響觀察結(jié)果。在調(diào)查研究中,被試可能因為知道自己被調(diào)查,從而產(chǎn)生社會贊許性傾向并作出與真實情況有偏差的反應(yīng)。在實驗研究中,被試可能對實驗?zāi)康挠兴聹y,并按照自己猜測的方式進行反應(yīng)。 霍桑效應(yīng)就是... [閱讀全文]
摘要:簡介個體因意識到自己正被研究或觀察而改善行為的現(xiàn)象。是一種反應(yīng)傾向。美國心理學家G.E.梅奧和同事于1924~1932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西塞羅市霍桑電器廠開展了一系列實驗(霍桑實驗),旨在研究影響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包括照明強度、工作時間、作息時間、休息次數(shù)等。梅奧等發(fā)現(xiàn),不論工作環(huán)境變亮還是變暗,工人的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因為工人認為他們的需要得到了關(guān)注,所以工作更加積極努力,工作績效也提高了。... [閱讀全文]
摘要:簡介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標志。中國少年先鋒隊原名中國少年兒童隊,第一首隊歌是產(chǎn)生于1950年郭沫若作詞、馬思聰作曲的《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1953年6月27日,中國少年兒童隊改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二首隊歌作于1961年,為周郁輝作詞、寄明作曲的《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1978年10月27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十屆一中全會通過決議,《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一歌被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詞如...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