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頰燕鷗
摘要:白頰燕鷗別名小燕鷗、小海燕,為鷗形目、鷗科、燕鷗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大洋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印度次大陸及中國。野生于海邊沙灘、湖泊、河流、沼澤等內(nèi)陸水域附近的草叢、葦叢及灌木叢中,以及沿海海岸、近海無人島礁等處。1764年命名,共6個亞種。我國多見夏季繁殖群體,新疆西部喀什,從東北至西南及華南沿海和海南島。每年春夏之交,成群結隊、越過重洋。夏天,在海濱濕地周邊繁衍生息、生兒育女。秋風吹起... [閱讀全文]
摘要:白頰燕鷗別名小燕鷗、小海燕,為鷗形目、鷗科、燕鷗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大洋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印度次大陸及中國。野生于海邊沙灘、湖泊、河流、沼澤等內(nèi)陸水域附近的草叢、葦叢及灌木叢中,以及沿海海岸、近海無人島礁等處。1764年命名,共6個亞種。我國多見夏季繁殖群體,新疆西部喀什,從東北至西南及華南沿海和海南島。每年春夏之交,成群結隊、越過重洋。夏天,在海濱濕地周邊繁衍生息、生兒育女。秋風吹起... [閱讀全文]
摘要:斑海雀為鷗形目、海雀科、斑海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沿海地區(qū)。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洋和沿海地區(qū),有時也出現(xiàn)于大的內(nèi)陸湖泊中的淡水水域,如大型湖泊,魚場等。1789年命名,原含有2個亞種,1998年,長嘴斑海雀被世界鳥盟確定為獨立物種。2013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將其列為瀕危物種。中小型海鳥,棲于及海岸附近,翅窄而短小,尾短,游泳時嘴和尾均上翹... [閱讀全文]
摘要:白眶海鴿別名白斑翅海鴿,為鷗形目、海雀科、海鴿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濕地。體型大小及形態(tài)與鴿子都有些相似。雖被稱為海雀,確是海雀家族中,為數(shù)不多可以生活在內(nèi)陸淡水水域的鳥類。體羽漆黑,只有眼部周圍的羽毛呈白色,就像被曬黑的滑雪運動員一樣,加上紅紅的腿,對比極強,十分美麗??颇糠诸悾汉H干姝h(huán)境:濕地顏色分類:白色_黑色性情分類:游禽最大體型:38cm遷徙類型:留鳥壽命年限:2... [閱讀全文]
摘要:斑尾鷗為鷗形目、鷗科、鷗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從厄瓜多爾到智利中部。野生于海洋近岸,海洋潮間帶、海洋上層海岸。1829年命名。體型中等的鷗類,低潮時,常在巖石中覓食,尋找各種硬殼獵物,它也會在離海岸數(shù)公里處覓食??梢园l(fā)出短暫而清脆的Yap或Yeow聲,也可以發(fā)出連續(xù)而清脆的Yaaaah聲??颇糠诸悾胡t形生存環(huán)境:海岸顏色分類:白色_黑色性情分類:游禽最大體型:55cm遷徙類型:留鳥... [閱讀全文]
摘要:北美小夜鷹:別名弱夜鷹,為夜鷹目、夜鷹科、小夜鷹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nèi)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及中美洲危地馬拉、伯里茲、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圣盧西亞、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qū)。是極為罕見的,幾種可以冬眠... [閱讀全文]
摘要:扁嘴海雀:別名古海鳥、海鵪鶉、短嘴海鳩,為鷗形目、海雀科、扁嘴海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半球太平洋東部及西部沿海地區(qū)。我國東部沿海及臺灣地區(qū)有分布。繁殖于西伯利亞東北部及遠東海岸,越冬于我國東南沿海。夏季棲息于海岸和海島懸?guī)r與巖石上,冬季主要棲息于開闊的海洋中。1789年命名,共2個亞種。冬天的灘涂,一群群搖擺著矮矮胖胖的身姿,仿佛來自南極世界的企鵝,唱著晨曲,從灘上撲向湍流。潛水動作十分靈巧,速度甚至... [閱讀全文]
摘要:長冠企鵝:別名長眉企鵝、通心面企鵝、馬可羅尼企鵝、馬卡羅尼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冠企鵝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極洲、布維島、智利、馬島、南非等地繁殖。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可見游蕩。1837年命名。10月到達繁殖地,在巖石上用石塊筑巢,11月產(chǎn)卵。會與成千上萬的鳥類聚集,繁殖地十分嘈雜。與其他冠毛企鵝一樣,會產(chǎn)2枚卵,第1枚卵較小,存活的機會也較小。孵卵和哺育由親鳥輪流負責,但雛鳥長至約2個... [閱讀全文]
摘要:長尾夜鷹:別名斑尾長尾夜鷹、雙斑長尾夜鷹,為夜鷹目、夜鷹科、夜鷹屬鳥類,原產(chǎn)于大洋洲、亞洲南部。野生于熱帶及亞熱帶,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森林、灌叢、紅樹林、稀樹草原、濕地。1821年命名,共6個亞種。晨昏時,常在棲木上或于飛行中鳴叫約半小時,叫聲類似于連續(xù)的Tok-Tok-Tok。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密林或草地上,有時也見站于路邊巖石上。在樹上棲息時,身體常與樹干平行,蹲伏于樹干上,由于體色和... [閱讀全文]
摘要:長尾賊鷗:別名黑賊鷗,為鷗形目、賊鷗科、賊鷗屬鳥類,原產(chǎn)于繁殖期分布于北極海洋中的島嶼和北極苔原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繁殖地南部海洋,遠至地中海、大西洋、非洲西部沿海和美國、日本沿海。我國分布于福建、臺灣、南海、香港周邊海域。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北極苔原、海岸、丘陵苔原和海中島嶼。冬季主要棲息于海上和近海地區(qū),遷徙期間偶爾也出現(xiàn)于內(nèi)陸河流與湖泊等水體中。1819年命名,共2個亞種。翅窄長而尖,嘴較短粗... [閱讀全文]
摘要:長嘴斑海雀為鷗形目、海雀科、斑海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部沿岸,包括中國(東三省、山東、福建附近海域)、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洋和沿海地區(qū),有時也出現(xiàn)于大的內(nèi)陸湖泊中的淡水水域,如大型湖泊,魚場等。1811年命名。曾歸屬于斑海雀的亞種,1998年被世界鳥盟確定為獨立物種。我國境內(nèi)為冬候鳥和游蕩鳥。游泳時嘴和尾均上翹。2013年IUCN《... [閱讀全文]
摘要:茶色蛙嘴夜鷹:別名蛙嘴夜鷹,為夜鷹目、蟆口鴟科、蟆口鴟屬屬鳥類,原產(chǎn)于大洋洲澳大利亞,分布于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野生于茂密的森林中。蟆口鴟科共2屬12種,因嘴裂寬似蛙而得名,與夜鷹目其他品種不同,蛙嘴夜鷹嘴堅實并稍鉤曲。澳大利亞特有,且是當?shù)刈畛R姷囊国椘贩N,被原住居民形象地稱為“鼻子上長羽毛的家伙”。叫聲為低沉的Morepork或Mopoke,聲音略帶共鳴,時急時緩,讓人很難確定其具體位置。... [閱讀全文]
摘要:簇羽海鸚:別名海鴨、花魁鳥、善知鳥、海鸚鵡、酒糟鼻,為鷗形目、海雀科、海鸚屬鳥類,原產(chǎn)于太平洋北部、大西洋北部,包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日本附近沿岸地區(qū)。巢筑于島嶼和沿海地區(qū)的懸崖峭壁上。1769年命名??稍谒?lián)]動翅膀游泳,可潛水20-30秒。它一直是當?shù)鼐用竦氖巢?,皮毛被用來制作羽毛大衣。高度社會化的鳥類,集大群生活,常10-25只的群體合作捕魚。它體態(tài)優(yōu)美,是非常稀有的觀賞鳥類。它的繁殖地... [閱讀全文]
摘要:大鳳頭燕鷗:別名澳洲大鳳頭燕鷗、南亞大鳳頭燕鷗,為鷗形目、鷗科、鳳頭燕鷗屬鳥類,原產(chǎn)于非洲、澳洲、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以及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中的島嶼,均有廣泛分布。野生于海岸和海島巖石、懸崖、沙灘和海洋上。1823年命名,共6個亞種。2021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2級保護動物。頭頂生有漂亮的黑色具羽冠,冬羽冠羽變?yōu)榘咨?,具灰色雜斑。結群活動的中大型游禽,主覓食主要在水面,擅長俯沖潛水,但多... [閱讀全文]
摘要:刀嘴海雀:別名小企鵝,為鷗形目、海雀科、刀嘴海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大西洋北部,東西兩岸的沿海,亞熱帶及溫帶地區(qū)。1758年命名,共2個亞種。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都生活在海上,只有繁殖期才回到大陸或島嶼,喜愛群居,大量聚集在島嶼巖岸的峭壁和石峰上,共同安家立業(yè)。巢相互距離很近,嘴一伸就可啄到鄰居。在巖石縫隙或光滑的巖架上產(chǎn)卵。海雀夫婦照顧小海雀幾個月,然后就返回深海越冬。行走起來,乍看頗像企鵝,因此也被稱為小... [閱讀全文]
摘要:大賊鷗:別名賊鷗、獵鷗、南美大賊鷗、南極大賊鷗,為鷗形目、賊鷗科、賊鷗屬鳥類,原產(chǎn)于繁殖于南北半球極地附近,越冬于溫帶和亞熱帶,甚至熱帶海洋。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臨近海邊的草地和原野以及鄰近海島上,常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邊和附近草地上活動,有時亦出現(xiàn)于河口。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開闊的海洋,有時也到近海、河口和內(nèi)陸湖泊。1764年命名,共6個亞種。大型海鳥,性情兇猛的肉食性鳥類,因盜食各種海鳥的卵...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