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巨鷗(澳洲紅嘴巨鷗)
摘要:紅嘴巨鷗:別名澳洲紅嘴巨鷗,為鷗形目、鷗科、巨鷗屬鳥類,原產于南美洲除外的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廣泛分布。我國東南沿海也有廣泛分布。野生于海岸、河口、沿海沼澤,也進入內陸平原和荒漠中的淡水湖泊與河流。1770年命名,共2個亞種。飛行敏捷而有力,兩翅煽動緩慢而輕。當發(fā)現水中食物時,常嘴朝下的在上空盤旋,然后突然沖下,扎入水中和潛入水下捕食。中大型海鷗,巨鷗屬唯一物種。世界分布范圍最廣的鳥類之一,且能進入內陸... [閱讀全文]
摘要:紅嘴巨鷗:別名澳洲紅嘴巨鷗,為鷗形目、鷗科、巨鷗屬鳥類,原產于南美洲除外的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廣泛分布。我國東南沿海也有廣泛分布。野生于海岸、河口、沿海沼澤,也進入內陸平原和荒漠中的淡水湖泊與河流。1770年命名,共2個亞種。飛行敏捷而有力,兩翅煽動緩慢而輕。當發(fā)現水中食物時,常嘴朝下的在上空盤旋,然后突然沖下,扎入水中和潛入水下捕食。中大型海鷗,巨鷗屬唯一物種。世界分布范圍最廣的鳥類之一,且能進入內陸... [閱讀全文]
摘要:皇家企鵝:別名皇室企鵝、白頰黃眉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冠企鵝屬鳥類,原產于大洋洲澳大利亞麥格理島。阿根廷、馬爾維納斯、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有游蕩。1876年命名。2018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近危物種。較為活躍企鵝品種,有一定的遷徙特性。白天群體活動,但返回巢穴卻具有很強的領地性。通常會潛水6-32m捕食,最深可到226m。大多數企鵝野外的平均壽命為15-20... [閱讀全文]
摘要:黃眼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黃眼企鵝屬鳥類,原產于大洋洲新西蘭南部斯圖爾特島、奧塔哥半島、奧克蘭群島、坎貝爾島、南島沿岸特有物種。分布區(qū)域極為狹窄,不遷徙,全年都在此范圍內生活。筑巢于森林和灌叢之間的地帶。1841年命名。它常伸長脖子對天大叫,胸肌起伏,或面對面引吭高歌,乍看如吵架一般,其實它們是相親相愛的,也常常交頭接耳,卿卿我我。2018年IUCN列為瀕危。中型企鵝,是不生活在南極體型最大的企... [閱讀全文]
摘要:剪嘴鷗:別名印度剪嘴鷗,為鷗形目、剪嘴鷗科、剪嘴鷗屬鳥類,原產于亞洲南部印度、孟加拉、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我國境內已區(qū)域性滅絕,偶有迷鳥。野生于大江、大河、湖泊、河口、海濱。1838年命名。叫聲粗大如咆哮,求偶時鳴聲輕柔。2017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易危物種。大中型水鳥,野生區(qū)域以淡水為主。性喜群居,常在黃昏和夜間活動,飛行敏捷和快速。具有獨特捕魚技巧,... [閱讀全文]
摘要:角海鸚:別名海鸚,為鷗形目、海雀科、海鸚屬鳥類,原產于太平洋北部海域。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1821年命名。筑巢于沿海島嶼的懸崖峭壁上的石縫中。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覺和儲藏食物。平時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飛翔。阿拉斯加原住民以角海鸚為食品,用其羽毛制作衣物,在白令海峽地區(qū)也采集鳥卵為食物。2013年IUCN列為低危物種。如鸚鵡般美麗可愛,因此被稱為海鸚。是世界上潛水本領最... [閱讀全文]
摘要:角嘴海雀:別名大西洋角嘴海雀,為鷗形目、海雀科、角嘴海雀屬鳥類,原產于亞洲東北部、北美洲西北部,冬季在日本九州、對馬海峽、韓國沿海和北太平洋地區(qū)繁殖。我國遼寧南部旅順有分布。夏季主要棲息于海島、海岸和附近洋面上,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于不凍的海洋中。1811年命名。中型海鳥,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4-8月的筑巢季節(jié),冰島西南部的威斯特曼群島上,約有83萬只處于繁殖期的成鳥,大約占全球數量的20%... [閱讀全文]
摘要:藍枕鼠鳥,為鼠鳥目、鼠鳥科、長尾鼠鳥屬鳥類,原產于非洲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乍得、吉布提、厄立特里亞、乍得、剛果、埃塞俄比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索馬里、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國。1766年命名,共3個亞種。在荊棘灌叢中活動,常拍翅短距離水平飛行或滑翔。由于食量大,吃得多,整個身體顯得較胖。時常集群緊緊地擠在一起棲息,相互梳理羽毛... [閱讀全文]
摘要:毛腿沙雞:別名沙雞、輟雞、寇雉、突厥雀、沙半斤,為鴿形目、沙雞科、毛腿沙雞屬鳥類,原產于歐洲西北部、亞洲中北部及東北部,我國分布于內蒙、甘肅、青海、新疆、河北、山東及東三省。野生于平原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區(qū),也棲息于鹽堿森林平原和沙石原野。1773年命名。大小似家鴿,但尾甚長而尖,翅亦尖長。通體沙灰色,背部密被黑色橫斑。行走時,身體左右擺動。飛行呈波浪前進,常貼地面低飛,兩翅扇動快,發(fā)出呼呼聲響,...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夜鷹:別名墨西哥美洲夜鷹,為夜鷹目、夜鷹科、美洲夜鷹屬鳥類,原產于北美洲中部及南部、南美洲中部及北部。野生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森林、草原、濕地、海洋潮間及沿岸。1771年命名,共9個亞種。適應性極強,分布范圍很廣。叫聲響亮,不停的反復,雄鳥會發(fā)出口哨聲。在美國當地被稱為“會飛的蜍、蝙蝠”,但是最常用的名字還是“夜鷹”。夜鷹家族通常都是夜行性鳥類,但它卻極為特殊,通常在白天的大部分時間活動,黃昏... [閱讀全文]
摘要:普通燕鷗:別名燕鷗、中亞燕鷗,為鷗形目、鷗科、燕鷗屬鳥類,原產于世界各地沿海地區(qū)均有分布,也常進入內陸地區(qū)。我國繁殖于新疆、青海、甘肅、四川、陜西、西藏、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山東、山西等省,遷經河北、湖北、陜西、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和臺灣。野生于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也出現于河口、海岸和沿海、沼澤與水塘。1758年命名,共4個亞種。遷徙范圍極廣,繁殖于北半... [閱讀全文]
摘要:南極燕鷗:別名蜈蚣草燕鷗,為鷗形目、鷗科、燕鷗屬鳥類,原產于南極洲及周邊小島,野生于海岸的裸露巖石區(qū)。1789年命名,共有6個亞種。體型中等,外形與北極燕鷗非常相似,但它體型較為粗壯。雖與世界最擅長長途飛行的候鳥,北極燕鷗為近親。但它繁殖后不會像北極燕鷗那樣,進行壯觀的長途遷徙,活動范圍通常在繁殖島嶼兩公里范圍內??颇糠诸悾胡t形生存環(huán)境:海岸顏色分類:黑色_灰色性情分類:游禽最大體型:40cm遷徙... [閱讀全文]
摘要:翹眉企鵝:別名豎冠企鵝、冠毛企鵝、直冠角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冠企鵝屬鳥類,原產于南極洲附近沿岸海域,繁殖期分布于新西蘭的奧克蘭群島和坎貝爾島。1845年命名。肢體語言十分豐富,包括頭部上下擺動,相互問候。彎腰、顫抖、低頭和相互梳理,通常用于性行為前的調情。打斗時顯示的動作和聲音包括低下頭并發(fā)出咆哮或吠叫,并通過扭轉彼此咬定的鳥喙或在用腳蹼跳動時咬住對方的脖子來直接戰(zhàn)斗。2016年IUCN列為瀕... [閱讀全文]
摘要:三聲夜鷹:別名,為夜鷹目、夜鷹科、夜鷹屬鳥類,原產于北美洲美國東南部,冬季則經墨西哥遷徙到哥倫比亞。野生于靠近開闊地的林中。白天在林床睡眠或順著樹枝的長軸方向棲息,黃昏和拂曉追捕昆蟲。在其分布范圍的中部常與卡羅琳夜鷹和弱夜鷹相混淆。夜行性鳥類,與普通夜鷹形態(tài)十分相似。因其強有力,且不慌不忙的叫聲而得名。其叫聲第1及第3音節(jié)重,可反覆不停地連叫400次以上。它常將捕捉來的獵物,含在帶有短喙的嘴中,嘴... [閱讀全文]
摘要:斯島黃眉企鵝別名斯奈爾斯企鵝、響弦角企鵝、史納爾島企鵝、斯內斯鳳頭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冠企鵝屬鳥類,原產于大洋洲新西蘭南部的斯奈爾斯島,澳大利亞、阿根廷、馬爾維納斯群島為游鳥。野生于亞溫帶森林或茂密灌木叢下,繁殖季節(jié),在副熱帶輻合帶覓食。越冬時,會向西冒險進入印度洋的亞熱帶水域中。1875年命名。2018年IUCN列為易危。繁殖期,當雄性返回巢穴時,雌性會向雄性鞠躬,然后雄性會向雌性鞠躬回敬,... [閱讀全文]
摘要:梯尾夜鷹:別名水夜鷹,為夜鷹目、夜鷹科、水夜鷹屬鳥類,原產于南美洲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通常棲于山林間,為夜行性鳥類,白天大都蹲伏在多樹山坡的草地或樹枝上,有時至洞穴中,黃昏出動。腿短,口裂寬,口須長且多,擅長在空中捕食昆蟲。科目分類:隼形生存環(huán)境:叢林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性情分類:猛禽最大體型:30cm...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