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chuàng)建
25.8K
8343

《遼史》探源

作品簡介

本書希望重新對元修《遼史》的史源問題加以全面檢討,其中的學術旨趣主要有三:其一,系統(tǒng)深入地考證《遼史》各部分的文本來源、生成過程、存在問題及史料價值,力圖呈現(xiàn)《遼史》本身的生命歷程,尤其注重對元朝史官編纂建構的敘述框架加以離析,開辟出全新的問題空間;其二,將《遼史》放置在整個中國古代正史文本生成、流變的大背景下,凸顯其所具有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意義,推動正史史源研究走向精耕細作;其三,透過《遼史》這一典型個案,對傳統(tǒng)的史源學研究作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探索歷史學視野下文本批判的可能路徑。始于《遼史》,而不止于《遼史》,是書中一以貫之的追求。

苗潤博,1989年生于河北張北縣,2008—201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12—20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宋遼金史、歷史文獻學。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作品目錄

  1. 緒言
  2. 第一章 遼金兩朝的遼史編纂與流傳
  3. 第一節(jié) 遼朝歷史撰述的衍變過程與自身特點
  4. 第二節(jié) 金修《遼史》考辨
  5. 第三節(jié) 元末所據(jù)遼金舊史之來歷
  6. 第二章 元修《遼史》史源通論
  7. 第一節(jié) 紀
  8. 第二節(jié) 志
  9. 第三節(jié) 表
  10. 第四節(jié) 傳
  11. 第三章 《天祚皇帝紀》
  12. 第一節(jié) 取資《契丹國志》説質疑
  13. 第二節(jié) 採摭金朝實録考實
  14. 第三節(jié) 遼《皇朝實録》所記天祚朝史事鈎沉
  15. 第四章 《營衛(wèi)志》
  16. 第一節(jié) 宮衛(wèi)門:斡魯朵制度文本來源蠡測
  17. 第二節(jié) 行營門:契丹捺鉢研究基礎文獻重審
  18. 第三節(jié) 部族門:《遼史》部族敘述框架的衍生
  19. 第五章 《兵衛(wèi)志》
  20. 第一節(jié) 序文剖析
  21. 第二節(jié) 兵制門所見南北文獻系統(tǒng)之雜糅
  22. 第三節(jié) 巧立名目:卷中、卷下的生成過程
  23. 第六章 《地理志》
  24. 第一節(jié) 從《遼史》內證看《地理志》主體部分之史源
  25. 第二節(jié) 陳大任《遼史》與元人所記遼朝地理知識的文本淵源
  26. 第三節(jié) 《地理志》所見元末史官之增纂
  27. 第七章 《禮》《樂》《儀衛(wèi)》三志
  28. 第一節(jié) 從遼金舊籍到今本《禮志》
  29. 第二節(jié) 樂制延續(xù)抑或文本抄襲:遼樂研究基礎再檢討
  30. 第三節(jié) 抄撮充湊的另類儀典:《儀衛(wèi)志》批判
  31. 第八章 《食貨志》
  32. 第一節(jié) 史源分梳
  33. 第二節(jié) 錯謬例析
  34. 第三節(jié) 文獻價值
  35. 第九章 “西遼事跡”
  36. 第一節(jié) 問題緣起:作爲史料抑或文本的“西遼事跡”
  37. 第二節(jié) “西遼事跡”的文本結構與敘述邏輯
  38. 第三節(jié) 跨越文明邊界的信息流通:西遼史事如何進入元修《遼史》
  39. 餘論:漢字書寫的中亞史——“西遼事跡”文本特質的生成
  40. 結語
  41. 附録一:有關《裔夷謀夏録》諸問題的新考索
  42. 附録二:遼代帝王簡謚鈎沉——以王士點《禁扁》爲中心
  43. 附録三:《説郛》本王易《燕北録》名實問題發(fā)覆
  44. 附:武珪《燕北雜録》佚文輯校
  45. 附録四:《遼史補注》與史注傳統(tǒng)
  46. 參考文獻
  47. 後記
8343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

參考資料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