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瞪羚
摘要:山瞪羚(學(xué)名:Gazella gazella)是一種羚羊類的動物,頭體長98-115厘米,體重16-29千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側(cè)腹和四肢淺棕色。面部標(biāo)有與黑邊交際的灰白色條紋。還有一道狹窄的,用于分隔腹側(cè)和白色下體的暗色側(cè)面帶。下側(cè)腹的皮毛顏色是淺黃色。黑尾巴短而濃密。耳朵也比較短。 [閱讀全文]
摘要:山瞪羚(學(xué)名:Gazella gazella)是一種羚羊類的動物,頭體長98-115厘米,體重16-29千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側(cè)腹和四肢淺棕色。面部標(biāo)有與黑邊交際的灰白色條紋。還有一道狹窄的,用于分隔腹側(cè)和白色下體的暗色側(cè)面帶。下側(cè)腹的皮毛顏色是淺黃色。黑尾巴短而濃密。耳朵也比較短。 [閱讀全文]
摘要:沙羚(學(xué)名:Ammodorcas clarkei):是哺乳綱、???、沙羚屬唯一的物種。別名克拉克瞪羚。是一種中型羚羊。體長152-168厘米,體重22-35千克。該物種具有一個楔形的小而扁平的頭,大眼睛和中等大小的耳朵。嘴很小,上唇稍拉長。身體很瘦,腿和脖子又長又瘦。存在性二態(tài)性,雄性比雌性重,只有雄性長有彎曲的角,長10-25厘米。具有柔軟而光滑的皮毛,皮毛顏色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上體呈淡黃色至淺灰色,腹側(cè)、臀部和腿內(nèi)側(cè)完全為白色。 [閱讀全文]
摘要:藪羚(學(xué)名:Tragelaphus scriptus):體長100-125厘米,肩高90厘米,重量45-80千克。雄性略大。主要呈棕紅色或黃褐色。它們有明顯的垂直斑紋,雄性具螺旋形長角。共有11個亞種,皮毛和臉部的白色條紋和斑點具有不同的圖案,這取決于分布地理不同的亞種。 [閱讀全文]
摘要:雙峰駝又別名野駱駝。雙峰駝是偶蹄目駱駝科駱駝屬的哺乳動物。體形似家養(yǎng)雙峰駝,但駝峰較小,盤蹄較窄,耳亦較小;背具雙峰,頸長彎曲。頸下毛,四肢外側(cè)上端體毛及尾毛均短;毛呈沙黃褐棕色,吻部稍灰 。雙峰駝嗅覺十分靈敏,耐饑渴,可以10多天甚至更長時間不喝水,在極缺水時,能將駝峰內(nèi)的脂肪分解,產(chǎn)生水和熱量。雙峰駝還耐高溫、嚴寒,抗風(fēng)沙,善長途奔走,在短時間內(nèi)可奔跑數(shù)百千米。 [閱讀全文]
摘要:食蟻獸是貧齒目食蟻獸科的統(tǒng)稱。體長約1.3米;頭細??;眼和耳極??;吻呈管狀;舌細長,富有黏液,能伸縮;尾部密生長毛。體呈灰色,背面兩側(cè)有寬闊的黑色縱紋,紋邊緣為白色。 [閱讀全文]
摘要:撒哈拉銀蟻以昆蟲和其他死亡的節(jié)肢動物為食。它們能在表面溫度高達70°C沙漠環(huán)境里生存,是已知最耐熱的昆蟲之一。 [閱讀全文]
摘要:大西洋鮭(學(xué)名:Salmo salar)是鮭形目鮭科鮭屬的一種冷水性洄游魚類。這種魚最早由瑞典博物學(xué)家林奈(Linnaeus)在1758年命名為“Salmo salar”,其中“salar”來自于拉丁語中的“salio”,意為“跳躍”。由于其英文名Salmon的發(fā)音與“三文”相近,因此在中國,大西洋鮭通常被稱為“三文魚”。此外,一些其他的鮭科魚類或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也可能被寫作“三文魚”。大西洋鮭的體形呈紡錘狀,背部呈銀藍色,側(cè)線上方有黑色斑點。從腹部兩側(cè)到腹部,顏色由銀色逐漸變?yōu)榘咨4送?,大西洋鮭的肉 [閱讀全文]
摘要:水熊為微型節(jié)肢狀動物,是緩步動物門生物的俗稱。水熊軀體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通體透明,1個頭部,4個體節(jié),有4對腳從軀部伸出,末端有爪子、吸盤或腳趾;口前有兩向前突出,一個用于刺進食物,另一個則是吸收工具。因其能在干旱生存,可自行脫水,故名。 [閱讀全文]
摘要:麝牛,是偶蹄目??器昱俨溉閯游?。麝牛體型大,但低矮粗壯,頭大,吻部寬,眼??;雌雄均具角,四肢短粗,蹄寬大;毛被厚,極耐寒,尾短。雄麝牛在發(fā)情時會散發(fā)出一種類似麝香的氣味,又稱麝香牛。 [閱讀全文]
摘要:樹懶,是披毛目哺乳動物的通稱,共有2科2屬6種 。樹懶頭又圓又小,耳朵也很小,而且隱沒在毛中;上頜有5齒,下頜有4齒,細小而沒有釉質(zhì);尾巴很短,只有3~4厘米;毛被蓬松長厚,毛色灰褐。因其樹懶形狀略似猴,動作遲緩,常用爪倒掛在樹枝上數(shù)小時不移動,故名。 [閱讀全文]
摘要:水豚(學(xué)名: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是嚙齒目豚鼠科水豚屬的一種動物,為體型最大的嚙齒類,重35至66千克,肩高0.6米,體長1.2米。雌性水豚稍大于雄性,身體呈桶狀,前肢較后肢短,腳趾間有蹼,無尾。水豚頭大頸短,眼睛、耳朵和鼻孔位于頭頂,口腔前部有兩對大門齒,咬肌發(fā)達。它們的皮毛粗糙且薄,主要為紅棕色,腹部為黃棕色,面部有時呈黑色。雄性有臭腺用于個體標(biāo)識 [閱讀全文]
摘要:舌形貝是舌形貝目舌形貝科腕足動物, 又稱海豆芽。背腹兩殼形狀相似,均呈長方形,為幾丁質(zhì),薄而略透明;殼表面較平滑,生長線細密,殼頂凸尖狀,無殼頂孔;腹殼較背殼稍長;兩殼借肌肉相連,無鉸合;背腹殼緣間平直,稍隆起。殼綠色或褐綠色,有光澤,柄部為乳白色。 [閱讀全文]
摘要:獅虎獸是食肉目貓科豹屬哺乳動物,又名彪。相貌與獅子相似,身上長有虎紋; 身軀龐大,體型通常比老虎和獅子大;眼睛、鼻子、耳朵及臉型、腳爪和尾巴等都具有獅、虎共有特征;尾巴比獅子短一些;眼睛呈藍色。因是雌虎與雄獅交配生產(chǎn)下的后代而得名。 [閱讀全文]
摘要:珊瑚綱中多類生物的統(tǒng)稱。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jié)合成一個群體,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食物從口進入,食物殘渣從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生。 [閱讀全文]
摘要:蛇,是蛇目爬行類動物的總稱,起源于早白堊紀。全球總共有3425種蛇類。蛇可以分為毒蛇、游蛇、蟒蛇這三大類,其行走姿勢千姿百態(tài),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地進。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身體細長,全身布滿鱗片, 嘴可張大,舌頭分叉,伸縮性強,四肢退化,通過腹部的肌肉收縮和自身的彎曲來實現(xiàn)快速移動。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