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K
2313
西藍薹
西藍薹于1993年由日本的坂田公司在美國加州育成,1996年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1998年命名為broccolini。中國廣州市白云區(qū)蔬菜研究所于2006年開始引進試種。
植物學形態(tài)介于青花菜與芥藍之間,側花薹比較多且比青花菜的長,小花蕾比青花菜的大,但比芥藍的小。幼嫩期更像芥藍,后期更像青花菜。成熟植株高50厘米,開展度45厘米,主莖粗5厘米。葉片橢圓形,葉緣波曲,顏色淡綠,披蠟粉。主薹較小,直徑6~8厘米,花粒在成熟時較普通西藍花要大,如麥粒大小;側薹多而發(fā)達,以采收側薹為主,側薹花蕾直徑4~6厘米,莖長15~18厘米,直徑1~1.5厘米,單重40~50克。
喜溫和氣候,耐熱,要求充足光照。不耐旱,較耐肥,適于在濕潤、肥沃、富含有機質的壤土種植。采用種子繁殖。多選擇氣溫在15~25℃的季節(jié)栽培。廣州地區(qū)一般于7月中旬至11月播種,株距40~45厘米,行距50厘米,每畝定植2500~3000株。播種至初收約90天。畝產量600~700千克。常有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和黑腐病為害。
西藍薹色綠翠美,肉質脆嫩,風味香甜,營養(yǎng)豐富,且富含抗癌硫苷,比青花菜高3倍。另外,西藍薹性溫,有健胃助消化之效,是集美味和保健于一體的功能型蔬菜,在中國臺灣地區(qū)被稱為“黃金青花筍”。烹調方法既簡易又獨具特色,常見的菜式有白灼冰涼西藍薹、色拉西藍薹、涼拌西藍薹、酥炸蝦球西藍薹、枸杞皮蛋西藍薹、蠔油干貝西藍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