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
寺南向,占地約1.4萬平方米。沿中軸線自南而北為山門、三圣殿、大殿,大殿左右兩側有東西朵殿,大殿前庭院西側有普賢閣。東側原有文殊閣,兩閣的南北側,原有貫通全寺的東西廊,都僅存基址。據(jù)碑記,原來尚有羅漢堂、斜廊。
為寺的主殿,始建于遼,經金天會八年(1135)大修。大殿建在矩形磚砌高臺上,面闊七間,長約40米,進深五間(十椽),寬約25米,正面明間和左右梢間各開一門,其余用厚墻封閉,上覆單檐廡殿頂。臺基前有寬五間的月臺。
殿的構架和遼代建造的義縣奉國寺大殿屬同一類型,用近似廳堂結構形式的“十架椽屋前四椽栿后乳栿用四柱”的做法,又在檐柱和內移柱上用闌額、普拍枋、扶壁栱、柱頭枋組成內外兩圈矩形框架,近于殿堂的槽。大殿構架用材為26厘米×17厘米,栔高11.5厘米,約當《營造法式》二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栱,明間補間鋪作有兩道60°斜出的華栱(見斗栱)。采用這種構架,在殿內形成前后兩跨各深二間、寬五間的兩個敞廳和從左、右、后三面圍繞它的深一間的回廊,前一跨敞廳較矮,供禮佛和做法事用;后一跨較高,內砌五間通長的矩形佛壇,壇上并列五尊坐佛,各居一間之中,并在明間主佛上部裝斗八藻井,以突出主佛的崇高地位。兩盡間沿山墻砌凹形臺座,上立護法諸天24身。結構的選型和所形成的殿內空間同佛像布置和宗教活動方式密切結合。殿內五尊主像是明代作品;兩側護法諸天則是遼代后期塑像精品,藝術價值遠在明塑主像之上。
建于金貞元二年(1154),是二層歇山頂小樓。底層面闊三間,但兩梢間各為半間,實闊二間,進深二間(四椽),長寬均為10.40米。中層有平坐,退入約半柱徑,上層正側面都是一整二破的三間,屋頂用兩道廳堂型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的梁架,另從山面用丁栿兩縫,搭到四檐栿上,構成歇山屋頂。普賢閣雖是金代所建,但構架和風格保留了很多遼代特點。從構架性質上看,其屬于廳堂型樓閣,《營造法式》稱為“堂閣”。閣用材22.5厘米×15.5厘米,栔高11厘米,約當《營造法式》四等材,上下層和平坐均用五鋪作出雙抄。
約建于金天會、皇統(tǒng)年間,面闊五間,長32.68米,進深四間(八椽),寬19.30米,前后檐明間辟門,前檐次間裝板欞窗,余用墻封閉,上覆單檐廡殿頂。明間梁架為八架椽屋乳栿對六椽栿用三柱,次間梁架為八架椽屋五椽栿對三椽栿用三柱,是典型的廳堂型構架實例。它結合殿的平面布局,選用這兩種構架,使明間二內柱包在佛壇后扇面墻內,次間二柱位于佛壇側不顯著位置,造成殿內空闊的感覺。此殿用材為26厘米×17.5厘米,栔高10~11厘米,相當于《營造法式》二等材,殿身用六鋪作出一栱二昂。其次間補間鋪作每跳都有斜出45°的斜栱,笨重累贅,是斗栱喪失結構作用開始蛻化的征兆。
面闊五間,長28.14米,進深二間,寬10.04米,前后檐明間裝板門,前檐次間設板欞窗,上覆單檐廡殿頂。殿內用中柱一列,主梁架近于分心斗底槽形式,但徹上明造的主梁均為月梁形。用材為24厘米×16厘米,栔高10~11厘米,相當《營造法式》三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一抄一昂,柱頭鋪作為假昂,也是斗栱開始蛻化的征兆。
以上4座建筑中,大殿和普賢閣屋頂坡度平緩,近于四分舉一,角脊和檐口曲線勁挺,屋角起翹和緩,沒有出翹,風格質樸穩(wěn)重;三圣殿和山門屋頂坡度陡峻,近于三分舉一,角脊和檐口曲線曲度加大,屋角起翹急驟,有明顯出翹,風格偏于輕巧華麗??梢悦黠@地看出遼金建筑在風格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