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chuàng)建
24.1K
9711

巴勒斯坦地區(qū)

亞洲西部地區(qū)。

公元前3000年左右迦南人在這一帶活動,因而稱為迦南。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圣經(jīng)》中譯本譯為非利士人)從海上進入且后來居上,這個地區(qū)因此更名巴勒斯坦(希臘語意為“腓力斯人之地”),并沿用下來。古希臘學者如希羅多德(前5世紀)已予以征引,羅馬人正式采用,以拉丁文書寫為Palaestina,后演化為Palestine。其范圍隨歷史進程有所變化,現(xiàn)代一般指英國原委任統(tǒng)治(1922~1948)的巴勒斯坦。西起地中海,東至約旦河谷,南至內蓋夫地區(qū),北至加利利地區(qū)。1947年11月前的面積為2.7萬平方千米。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人稱這個地區(qū)為“(神)應許、賜予的土地”,基督教認為是耶穌及眾使徒生活和工作之所,伊斯蘭教認為是與先知穆罕默德有關的圣地。由于地處東西方陸、海交通必經(jīng)的“十字路口”,既是東西方各大帝國勢力擴張的前沿陣地,又是東西方文化沖突、對峙的交會地帶,從而有“中東心臟”之稱。地勢變化極大。北部的加利利地區(qū)最高,其中梅龍山海拔1208米,是整個巴勒斯坦的最高點。西岸地區(qū)山丘起伏,阿蘇爾山海拔1016米;耶路撒冷海拔790米。南部的內蓋夫沙漠比較低平;沿海地帶有狹窄平原,內地的死海湖面在海平面以下415米,是全球陸面最低點。約旦河流經(jīng)敘利亞和黎巴嫩,是約旦和巴勒斯坦的界河,下注死海。主要礦藏有死海的鉀鹽和溴化物,南部還有石油、錳、鉻、鋁土、硫黃等。屬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無雨,冬季溫和濕潤。一般分為旱、雨兩個季節(jié)。旱季5個月(從5~9月),濕季7個月(從10月到次年4月)。降水集中在1月份,而且雨水常突如其來、迅猛異常。前12世紀,希伯來人(猶太人)從埃及遷入,前11世紀建立希伯來王國。前63年淪入羅馬帝國版圖,絕大多數(shù)猶太人被趕出境,流落世界各地。637年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進入,成為主要居民。1516~1917年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917年11月英國發(fā)表《貝爾福宣言》,尤其1922年由英國委任統(tǒng)治后,大批歐美猶太人開始向巴勒斯坦遷移。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第181號決議),規(guī)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包括北部加利,約旦河以西地區(qū)和加沙地帶以及雅法市的阿拉伯區(qū),面積為1.15萬平方千米)和猶太國(1.52萬平方千米)。阿拉伯國的建立始終沒有實現(xiàn),而猶太人的以色列國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隨后和阿拉伯國家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并侵占了整個巴勒斯坦領土。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自馬德里和會(1991年10月)后,通過與以和談,名義上陸續(xù)收回了約旦河西岸地區(qū)和加沙地帶的若干城市及其周邊若干平方千米的土地,由過渡性的民族權力機構管理;2005年以來,以色列政府采取單邊行動,撤出加沙地帶。各種跡象顯示,巴以和平已經(jīng)出現(xiàn)新的契機,作為地區(qū)的巴勒斯坦的政治地圖輪廓有希望明朗。然而,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

9711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伊斯坦布爾
下一篇:加沙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