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特爾龍
曼特爾龍(屬名:Mantellisaurus)是種最近被重新建立的一屬恐龍,原本被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I. atherfieldensis)。
是一種屬的恐龍是住在巴列姆和早白堊世早期的年齡白堊紀(jì)時期歐洲。其遺體從比利時(Bernissart),英國以及德國都知道。新的屬于2007年由Gregory Paul建立的。根據(jù)Paul的說法,它比Iguanodon更加輕松,與Ouranosaurus更密切相關(guān),使Iguanodon在其傳統(tǒng)意義上paraphyletic。它從許多完整和幾乎完整的骨骼中得知。屬名榮譽吉迪恩·曼特爾,發(fā)現(xiàn)者Iguanodon。
分布范圍
曼特爾龍的化石最初是在1917年由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發(fā)現(xiàn)于英格蘭南部。胡利最初將它們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是以化石發(fā)現(xiàn)地威特島西南岸的阿瑟菲爾德村為名。在2007年,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建立曼特爾龍屬,是以發(fā)現(xiàn)禽龍的古生物學(xué)家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為名。
形態(tài)特征
根據(jù)保羅的說法,曼特爾龍的體型較禽龍小,與豪勇龍關(guān)系更接近。曼特爾龍生存于白堊紀(jì)早期的英格蘭,化石包含許多完整與幾乎完整的化石。
與阿瑟菲爾德禽龍相比,曼特爾龍的體型較小,體重估計值約0.75公噸。曼特爾龍的前肢比例較短,而前肢長度約是后肢的一半;與貝尼薩爾禽龍相比,曼特爾龍的后肢長度約是貝尼薩爾禽龍的約70%長。由于曼特爾龍的前肢較短,身體也較短,保羅推測曼特爾龍主要采取二足方式行走,只有在靜止時、緩慢行動時才會采取四足方式移動。
Heterosaurus、楔椎龍、威特島龍可能是曼特爾龍的異名。在2004年的書籍《The Dinosauria》第二版中,它們過去曾是阿瑟菲爾德禽龍的異名。但保羅的2007年研究并沒有納入這些說法。
物種學(xué)史
來自比利時Sainte-Barbe粘土中的標(biāo)本IRSNB 1551 第一個在1891年由路易·多洛(Louis Dollo)展出時,主要由實際骨骼制成的非禽類恐龍的骨架。該標(biāo)本最初分配給鬣蜥,但是后來被認(rèn)為屬于Iguanodon atherfieldensis。標(biāo)本被分配到自己的屬和種,Dollodon bampingi,由格雷戈里·S·保羅在2008年該屬Dollo,他第一個描述的遺骸而得名,而具體的名稱是科普作家丹尼爾·班皮寧,他協(xié)助保羅進行調(diào)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