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
邊界感,原意是指心理學術語,自我邊界,指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例如,對孩子而言,每個人都能決定自己是否愿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衣服、書籍、食物等,這個是物質(zhì)上的邊界。每個人對于自己個人空間的守護,比如身體或者一些私密空間的守護,這是個人空間的邊界。網(wǎng)絡用語中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
基本概念
在很多大家看似“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交往問題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邊界感。
邊界,就是在意識層面分清楚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比如情緒,欲望,期待,恐懼,價值觀,人際關系,生命和人生。我對我自己負責,你對你自己負責,同時我拒絕你替我的人生做主,我也不要為你的人生負責。
分類
不健康的個人邊界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或是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擁有不健康個人邊界的人,經(jīng)常將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且會有以下行為:
1、拒絕別人的要求時,會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
2、被人刻薄對待時,只會忍氣吞聲。
3、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身信念。
4、通過別人的評價定義自己。
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讓我們能夠承受我們的選擇所帶來的后果,而且,還可以確保我們讓別人也能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越界侵犯我們。當我們擁有健康個人邊界時,我們知道拒絕對方是出于對自己負責,拒絕的原因是因為對方越界了,這樣一來自然就減輕我們的內(nèi)疚感。同時,也能告知對方自己的邊界在哪,防止對方以后再次越界。
特質(zhì)
健康的個人邊界應該具有以下特質(zhì):清晰的、保護性的、堅固但靈活的、為自我建立的。
其實健康的個人邊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背后暗含著一個大家都懂的道理,就是“每個人都應該且僅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遠而不疏是種能力,近而不入是種智慧。
邊界感同樣存在于夫妻之間。我在看書時你在作圖,我在臥室練瑜伽時你在客廳看球賽,相得益彰,互不打擾。我有自己的愛好,不想被過多管制;你有你的空間,我也不會限制你的自由。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nèi)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nèi)容均為商業(yè)內(nèi)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nèi)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