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杓鷸
中杓鷸為鸻形目、鷸科、杓鷸屬鳥類,原產(chǎn)于除南極以外個世界各地均有廣泛分布。我國分布于東三省、河北、山東、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廣東、福建、香港、海南、臺灣。其中部分在海南島和臺灣越冬,其它地方均為旅鳥。夏季棲息于北極和近北極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帶,常在離林線不遠的沼澤、苔原、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非繁殖期則多出現(xiàn)在沿海沙灘、海濱巖石、河口、沙洲、草原、濕地、湖泊、沼澤、水塘、河流、農(nóng)田等各類生境中。1758年命名,共4個亞種。
分布最廣,最常見的鷸科鳥類。通常結小至大群,或與其他涉禽混群。覓食單獨或成小群,但在遷徙時和在棲息地則集成大群。行走時步履輕盈,步伐大而緩慢,也常在樹上棲息。飛行時兩翅煽動較快,飛行有力。
科目分類:鸻形
生存環(huán)境:濕地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性情分類:涉禽
最大體型:46cm
遷徙類型:候鳥
壽命年限:18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雜食
中杓鷸形態(tài)特征
體長38-46cm,重310-360g。頭頂暗褐色,中央冠紋和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緣淡色,具細窄的黑色中央紋。下背和腰白色,微綴有黑色橫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橫斑。飛羽黑色,初級飛羽內(nèi)側具鋸齒狀白色橫斑。頦、喉白色。頸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縱紋。身體兩側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腹中部白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細長而向下彎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腳藍灰色或青灰色。
中杓鷸生活習性
我國境內(nèi)主要為旅鳥,臺灣、海南為冬候鳥。4-5月、9-10月遷經(jīng)我國內(nèi)陸地區(qū),并作短暫停留。
中杓鷸飼養(yǎng)方法
常分散或單獨覓食,個體間有保衛(wèi)覓食領地的行為。通常直接啄食,有時也邊走邊將彎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蟹、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中杓鷸雌雄分辨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胸具更多皮黃色,微具細窄縱紋,肩和三級飛羽皮黃色斑更顯著。
中杓鷸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繁殖于北極凍原森林帶和泰加森林地帶,有時也繁殖于無樹平原。通常營巢于湖泊、河流岸邊及其附近沼澤濕地上。巢多置于離水域不遠的土丘或草叢下面干燥地上。巢甚簡陋,主要為地上的淺坑,內(nèi)再墊以苔蘚、草莖和樹葉即成。每窩產(chǎn)卵3-5枚,多為4枚。卵的形狀為長卵圓形,顏色為藍綠色或橄欖褐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灰色斑點。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