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耶勒魯普(丹麥詩人,代表作品《我的愛情之卷》《明娜》)
卡爾·耶勒魯普,丹麥詩人、小說家。早年在哥本哈根讀神學。1892年起定居德國德累斯頓,也用德語寫作。早期作品有詩集《紅山楂》、小說《日耳曼人的學生》,反映作者與基督教的決裂。20世紀初受印度佛教哲學影響,宣傳出世思想,寫有長篇小說《朝圣者卡馬尼塔》。晚年重新皈依基督教,著有《神的女友》。由于“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寫出了豐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與他的同胞、丹麥作家彭托皮丹分享了諾貝爾文學獎。
生平簡介
卡爾·阿道夫·耶勒魯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1919)丹麥作家。1857年6月2日出生于丹麥西蘭島的洛霍爾特市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3歲喪父,過繼給他母親的堂兄弟比杰撫養(yǎng),后全家遷至哥本哈根居住。繼父是新教牧師兼詩人和學者,他的淵博知識對小吉勒普的心智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吉勒魯普初中畢業(yè)后,
1874年進入哥本哈根神學院學習神學,由于受到丹麥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開拓者勃蘭兌所的啟發(fā)和影響,他對圣經(jīng)的可信性產(chǎn)生了懷疑,開始廣泛閱讀歌德、席勒、海涅等德國作家的作品,不久開始轉(zhuǎn)移了信仰,接受勃蘭兌斯的文學理論,尊這位天才的文學評論家為“我們的圣靈騎士”。
1878年結(jié)束神學學習開始攻讀文學,并從事創(chuàng)作。同年,他的第一部小說《一個理想主義者》問世。翌年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說《青年丹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勃蘭兌斯的影子。
1881年,吉勒魯普發(fā)表了擁護達爾文主義的論文《遺傳與道德》,受到丹麥教會的指責。作者隨即發(fā)表小說《日爾曼人的門徒》予以反擊。
1883年,他開始長途旅行,先后訪問了德國、瑞士、意大利、希臘、俄國,對這些國家的文學藝術(shù)作了大量的考察。這次旅行導致他拋棄了動蘭兌斯的理論體系,轉(zhuǎn)向了德國古典主義。
1889年,他的代表作《明娜》出版。這部小說描述了一個名叫明娜的德國姑娘的愛情悲劇,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之后,他的重要作品尚有《磨坊》(1896)、《漫游世界的人》(1910)、《上帝的女友》(1916)等。
1890年遷居德國德累斯頓市,繼續(xù)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并專心研究東方和印度哲學。
1917年,他“因為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蘊涵了高超的理想”而與另一位丹麥作家彭托皮丹共享諾貝爾文學獎。
吉勒魯普一向視德國為自己的第二祖國,他的后半生便在德國度過。他后期的作品大都直接用德語寫成。
1919年10月11日在德國德累斯頓市逝世,終年62歲。
創(chuàng)作歷程
吉勒魯普雖然曾經(jīng)是神學院學生,但他早期的作品卻是比較激進的,1878年以《一個觀念論者》開始寫作生涯。書中寫一個博學的青年反抗神話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張人的精神屬于宇宙,靈魂屬于理念。1881年出版的詩集《紅山楂》和1882年出版小說《日耳曼人的弟子》,后者是一本具有強烈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寫一個年輕牧師最后成為激進黨議員的故事,實際是作者轉(zhuǎn)變政治態(tài)度和宗教信仰的宣言。此后他的創(chuàng)作進入旺盛期,此后發(fā)表的短篇小說《羅姆盧斯》(1883年)和《吉——杜爾》(1883年)基本上還是現(xiàn)實主義的。帶有屠格涅夫作品的色彩。他從德國等地旅行回國后,又成為自然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積極反對者,他模仿德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進行創(chuàng)作。1884年寫的《古典之月》和1885年寫的《漫游之年》宣布了同現(xiàn)實主義的決裂而轉(zhuǎn)向浪漫主義,他仿效席勒創(chuàng)作了大型悲劇《布倫黑爾》(1884)。此后他寫的大量詩歌和劇本都充滿浪漫主義。其中只有1889年寫的小說《敏娜》和1896年寫的小說《磨坊》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比較好?!赌シ弧穼懩シ恢靼l(fā)現(xiàn)妻子在磨坊同情人私會,出于嫉妒,開動磨石將妻子和情人壓死,自己最后也自殺身死的故事,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典型作品。
主要作品有詩劇《布琳德》(1884)、戲劇抒情詩《泰米瑞斯》(1887)、詩集《我的愛情之卷》(1889)、抒情悲劇《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劇《赫爾曼·樊德爾》(1891)、《雅諾王》(1893)、和韻文喜劇《毒素與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說有自傳性小說《明娜》(1889)、《磨坊》(1896)、《已為生命而熱》(1913)等。詩集《我的愛情之卷》;小說《明娜》、《磨坊血案》、《已為生命而熱》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于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 。
人物思想
童年時期,吉勒魯普的養(yǎng)父舉家遷至西蘭島鄉(xiāng)下,吉勒魯普在哪兒度過暑假。那里的鄉(xiāng)村郊區(qū)生活成為他靈感的源泉,并出現(xiàn)在他大部分以丹麥為背景的作品里。吉勒魯普最初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時,受席勒、歌德以及康德等德國詩人的影響較大。這是德國被稱為“詩人和思想家的祖國”,他的文學觀受德國和丹麥的雙重影響,有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1882年,他出版的小說《日耳曼人的弟子》較能代表他的寫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思想。主人公尼爾斯·喬爾斯是農(nóng)家子弟,家鄉(xiāng)被德國搶占,從小心中就對德國充滿了憎恨,然而所接受的卻是德國教育,在并非自覺的情況下,深受古典文學的熏陶,対席勒崇拜之深。他經(jīng)過一番波折,考入了哥本哈根大學攻讀神學,由于接受了實證主義學說,在考試的時候表示了對第四福音書的真實性的懷疑,因而受到攻擊。于是他回到家鄉(xiāng),娶妻成家,宗教和民族的問題不再糾纏他了,他勸導同胞們認識并舍棄那些現(xiàn)代意識,安于環(huán)境,忍受當世的苦難,而不是希望得到回報。這本小說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也反映了一部分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
吉勒魯普的后期作品“走向純粹的精神宗教”,由于受到東方宗教與傳統(tǒng)的影響,他晚年的某些作品帶有濃厚的生命輪回、領(lǐng)認前生等意義的佛教色彩,如《朝圣者卡曼尼塔》(1906)。
1917年,“由于他那為高尚理想所激發(fā)的豐富而色彩的詩歌”,他和亨瑞克·彭托皮丹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獲獎實際上也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所造成的復雜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受獎之后,德國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分享著這位丹麥作家的殊榮,因為吉勒魯普從1892年起一直居住在德國,而且他一向就是“德國偉大心靈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德國氣質(zhì)。人們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須對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有所認識,同時也要看到歌德、席勒以及瓦格納對他創(chuàng)作的影響。
作品賞析
《明娜》(1889)
這部作品被評論界公認為吉勒魯普的代表作。小說以19世紀德國鄉(xiāng)村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名叫海拉德的丹麥青年。他就讀于德國德累斯頓工藝學院。暑假來臨了,他不愿呆在炎熱沉悶的城里,而想到郊外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氣息,于是便來到了風景秀美的鄉(xiāng)間小鎮(zhèn)萊丹。在萊丹度假期間,海拉德與家庭女教師明娜邂逅相遇。姑娘美麗的容顏以及略帶優(yōu)傷的神情深深打動了他,使他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朦朧的戀情。海拉德巧妙地尋找各種機會與明娜接近。隨著交往的加深,他逐步了解到了明娜的身世。原來,明娜的家在德累斯頓,她的父親是一位中學教師,性情古怪,自私冷漠,甚至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從未表示過應有的關(guān)心和愛意。母親則是個沒有文化的粗俗女人,又不能真正理解女兒的心。長期生活在這么一個缺乏溫暖、和諧的家庭里,明娜時常感到孤獨和憂傷,因而也就格外地渴望愛情。當年輕的丹麥畫家斯提芬遜走進她的生活時,她很快便深深地愛上了他。然而,生性放蕩的斯提芬遜在與明娜相處了一段時間后,并不想娶她為妻,理由是“藝術(shù)家不能為婚姻束縛”。天真的姑娘居然相信了他。斯提芬遜回到丹麥后,同她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聯(lián)系。而明娜卻癡情不改,一直默默忍受著思戀的痛苦。為了減輕心靈的痛苦,也為了早日自立,明娜只身來到萊丹,成為一名家庭女教師……
海拉德熱烈地追求著明娜。他的真誠和熱情終于打動了明娜的心。兩位年輕人在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幸福的時光后,決定盡早成為眷屬。明娜覺得有必要將此事告訴斯提芬遜,便給他寫了一封信。殊不知一場悲劇便由此而生。
接到明娜的信后,一種莫名其妙的占有欲攫住了斯提芬遜的心。他發(fā)誓決不讓自己曾愛過的女人投入他人的懷抱。他迅速來到德累斯頓,向明娜發(fā)動起猛烈的愛情攻勢,并表示愿意同她結(jié)婚。明娜面對著痛苦的選擇:海拉德或斯提芬遜。最后,她選擇了后者,因為他畢竟是自己初戀的情人。
明娜同斯提芬遜結(jié)婚后到了丹麥。而痛苦不堪的海拉德來到英國,在自己舅舅的公司里拼命地工作。時間在流逝,但他依然忘不了明娜。
明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斯提芬遜的本質(zhì)很快暴露。他整天和一些所謂的“藝術(shù)家”吃喝玩樂,并要明娜也加入他們的圈子。明娜實在不愿與他們茍合,常常獨自在家彈鋼琴,借以排遣心中的郁悶。夫妻間的裂痕越來越大。發(fā)展到最后,斯提芬遜竟當著妻子的面與別的女人調(diào)情。明娜絕望之極,終于心臟病發(fā)作,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臨終前給海拉德留下了一包摧人淚下的遺書……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將一個并不復雜的愛情故事渲染得有聲有色,娓娓動聽。整部作品的語言優(yōu)美、雋永,充滿了詩情畫意,能夠使讀者獲得極大的藝術(shù)享受,不愧為丹麥文學史上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杰作。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nèi)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nèi)容均為商業(yè)內(nèi)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nèi)容涉嫌侵權(quán),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