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chuàng)建
22.6K
4582

吉米·卡特(第39任美國總統)

吉米·卡特(英語:Jimmy Carter),原名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1924年10月1日生于佐治亞州普蘭斯,第39任美國總統(1977年-1981年),美國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

1946年卡特獲得美國海軍學院學士學位。1962年任佐治亞州參議員,1971年1月12日成為佐治亞州第76屆州長。1974年12月12日,參加民主黨總統提名競選,1976年贏得美國民主黨提名,同年11月2日當選為總統。1977年1月20日,卡特宣誓就任第39任美國總統。

在卡特總統任期期間,其政府重要的外交政策成就包括巴拿馬運河條約,戴維營協議,埃以和約,與蘇聯的雙邊限制戰(zhàn)略武器條約,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等,并積極在世界各地倡導人權。200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24年10月1日,卡特生于美國佐治亞州普蘭。

1941年至1943年先后在佐治亞州西南大學和理工學院讀書。

1943年,卡特進入馬里蘭州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即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1946年畢業(yè),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后加入海軍服役7年,至到1953年。

1953年,卡特的父親去世,他退役回家鄉(xiāng)經營卡特農場、卡特倉庫等業(yè)務,并從事政治活動。當過基督教南方浸禮會執(zhí)事、主日學校教師。

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亞州薩姆特縣學校董事會董事長。

從政經歷

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亞州參議員。在此期間還先后擔任過平原發(fā)展公司、薩姆特縣發(fā)展公司總經理,佐治亞州中西部計劃和發(fā)展委員會以及佐治亞州改進作物協會主席等職。

1970至1974年,任佐治亞州州長。在當時南方的年輕州長中,他以辦事富有實效、積極消除種族歧視贏得聲譽。

1974年,卡特宣布競選總統,并輕易獲得民主黨提名。

1977年,他經過艱苦的競選戰(zhàn)以微弱優(yōu)勢擊敗福特總統,出任美國第39任總統。

1980年,爭取連任失敗。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1978年,紐約州爆發(fā)“拉夫運河事件”,從1970年代開始,當地居民不斷出現疾病征兆,孕婦流產、嬰兒畸形、癌癥等病癥的發(fā)病率居高不下。經過政府調查發(fā)現原因在于之前持有運河的化學品公司將充斥著有毒廢棄物的運河填埋覆蓋而后轉贈給當地政府發(fā)展為住宅區(qū);同年卡特宣布緊急撤離在拉夫運河附近超過800個家庭,并拆除大約500間房子以及第99街學校和第93街學校,以對當地環(huán)境進行清理??ㄌ爻姓J有許多與“拉夫運河”相同的案例存在于全國各地,且這些是“我們當今時代最嚴峻的發(fā)現之一”。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環(huán)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該法因其中的環(huán)保超級基金(Superfund)而又被稱為《超級基金法案》。

經濟方面

卡特上任以來,美國通貨膨脹率逐年上升,1976年為6%,1980年已升至12%以上,失業(yè)率仍高達7.5%;波動的利率1980年竟兩次達到20%,甚至更高。

1978年,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面臨財務危機,雇用前福特汽車總裁李·亞科卡擔任總裁,亞科卡尋求美國政府援助,1979年12月國會通過克萊斯勒貸款法案(法律HR 5860,又名公法96-185),在1980年1月7日卡特簽署同意后借出15億美元貸款,拯救克萊斯勒公司。

外交方面

在外交事務方面,雖然卡特標榜的國際人權外交得到各方重視,但他的主要成就卻是更為實際的“忍耐外交”。

1977年,美國與巴拿馬簽訂了兩項條約,使后者得于1999年底接管巴拿馬運河,并保證其后該運河的中立地位。

1978年,卡特在未征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的情況下,宣布與臺灣當局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由在臺北市的美國大使安克志通知蔣經國。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同時結束美國與臺灣當局的官方關系,美國與臺灣當局之外交工作轉由新設立的美國在臺協會負責。

1978年,卡特邀請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同赴大衛(wèi)營,使雙方同意按協定來結束兩國間自1948年以色列立國以來的戰(zhàn)爭狀態(tài)。該協定規(guī)定兩國間建立全面性的外交和經濟關系,條件是以色列將所占領的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1979年,卡特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簽訂新的雙邊限制戰(zhàn)略武器條約(SALT II),在兩個超級強國得以充分查核的條件下,建立彼此同等的戰(zhàn)略核武器發(fā)射系統(蘇聯入侵阿富汗后,卡特于1980年1月將提交參議院討論的該項條約撤回)。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學生沖入駐德黑蘭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使館人員扣為人質。學生暴行隨即得到伊朗臨時政府的支持,于是在被困外交人員問題上,美伊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ㄌ氐姆磻怯贤涎?,盡量通過談判方式尋求人質的釋放,避免與伊朗政府直接沖突。這一態(tài)度起初得到美國公眾支持,但在1980年4月美國秘密軍事援救人質行動(有兩種說法一稱鷹爪行動一稱藍光行動)失敗后,卡特未能取得人質獲釋,遂成為他一大政治包袱。

1979年,蘇聯進兵阿富汗,他采取了較為強硬的措施,禁止美國谷物輸往蘇聯,并抵制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

能源方面

卡特建立能源部,加強政府對能源問題的管理;進行立法,倡議通過節(jié)能改變生產方式、 消費方式,從而減少石油消費景,進而減少石油進口量,由此形成了第一次國家能源計劃。放開對石油的價格管制;為了尋求公平,征收石油“暴利稅”。

卡特政府的能源政策具有很多特點。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主動解決能源問題的系統性能源政策,這是對過去美國能源政策進行反思與改進的成果,這一政策也而向未來提出了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根本性方案,這一政策有助于美國提高能源安全,并在美國國內與國際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物榮譽

時間

獲獎名稱

1990年7月4日

費城自由勛章

1995年1月10日

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和平獎

1997年11月

1997年度英·甘地獎

1998年

1988年度聯合國人權獎

2002年10月11日

諾貝爾和平獎

2016年10月3日

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2019年6月12日

美中關系卓越領袖獎

4582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一秒推